“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在唐代诗人李白笔下,渭河犹如天上银河,清澈明净,奔流不息。
数千年来,滔滔渭河水,作为母亲河的支流,滋润着关中平原“白菜心”,西安、咸阳这对被青睐的双生城,紧贴在渭河南北两岸,共同见证汉承秦制,共同见证唐继隋规,共同见证历史车轮辗转迈进新时代。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咸阳湖畔春色正好,渭河高新大桥初露芳容,这座横跨渭河、连接西咸两市的大桥主体即将建成,眼下正如火如荼加速建设。
从“软联系”到“硬联通”,这座大桥,成为咸阳市锚定目标、积极主动、共谋共划,奋力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十大示范性工程的生动体现。
咸阳湖二期工程,有一处景观,名叫唐王渡。
唐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由此渡过渭河,向西逃窜。叛乱平息之后,他们又由此,重渡渭河,返回长安,为唐朝后世治理打下一定基础。
渭河高新大桥,就坐落在距离唐王渡几百米的地方。
作为全市和咸阳高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北起高新区高科一路,南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学镇东路,总投资10.6亿元,总长约1.8公里,设计双向六车道,道路设计时速60公里。
3月6日,阳光明媚。渭河高新大桥项目施工现场,焊接,绑扎钢筋,吊装钢材……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工地热火朝天,工程有条不紊。
“目前,南引桥桥面板混凝土施工完成,正在进行人行道施工;北引桥桥面正在进行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和桥面混凝土施工。”渭河高新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习佳龙介绍。
大桥的桩基要在水域200米的宽度中施工,74米高的桥梁钢塔,倾斜度较大,建设过程中,高空施工难度不小。因此,渭河高新大桥采用钢梁的顶推滑移施工技术,桥面铺装层采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超高耐久性和超高力学性能。
这是继咸阳桥、渭城桥、秦都桥、上林桥之后,联结渭河南北两岸的第五座纽带大桥。
据记载,咸阳架设桥梁的历史,从战国开始,历经各代,境内计有古桥梁50余座。由于历史变迁,现存古桥多属明、清时期所建。
从秦统一六国到天下大同;从唐王渡口到渭河高新大桥;从“尘埃不见咸阳桥”到桥面铺装层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从咸阳古渡遗存木桩到渭河高新大桥钢梁顶推滑移施工技术……
咸阳,得名于水。城为桥借力,桥为城生辉。
桥之于咸阳,便多了一分,由物象到意象的升华,更多了一分,横跨千年的浪漫。
起点咸阳高新区细柳营,终点沣西新城地铁5号线创新港东站,导航软件显示,绕行秦都桥的路线距离约为12公里。如果走渭河高新大桥便桥,距离则不到2公里。
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硕士殷雨晴,非常关注渭河高新大桥建设情况,她说:“咸阳是我的家,交大是我的母校,希望大桥早日顺利建成投用,听说地铁5号线直连我们学校创新港校区食堂,等大桥通行以后,我要去感受感受。”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在大桥的那头。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西迁精神”,服务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
其总体战略定位是: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这个创新港,它是我国首个无围墙大学,将校区、园区、社区建设融为一体,打造智慧学镇、经济强镇、美丽小镇、和谐市镇新形态,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典范。
201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的理、工、医、文四大方向的30个研究院和379个科研机构智库,全部入驻创新港160万平方米的科教板块,标志着创新港正式投用。
不久的将来,预计会有5万名高端人才,在创新港学习工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渭河高新大桥,联通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期待着这座大桥连接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连接的是知识、人才和未来高新技术产业,我坚信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定会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咸阳的未来,发展得更好。”
大桥的这头,也早已为这场双向的奔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6月15日,咸阳市委书记夏晓中、市长冷劲松,带队赴西安交通大学考察座谈,就加强校地合作,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等进行深入交流。
2022年9月8日,咸阳高新区管委会与沣西新城管委会签订《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如何更好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展开,拓展合作新领域,实现互惠共赢。
现在的高新区
配套逐步完善,创新生态迈向一流。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和专家公寓、高新区秦创原网络平台、秦渭私募股权基金、原上智谷产业投资基金准备就绪……
现在的高新区
积极搭建载体,包装打造创新平台。新开工建设秦创原孵化中心、高科云谷、西部智谷三期等标准化厂房项目70余万平方米,各载体累计入孵企业300余家。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家,区内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已有18家……
现在的高新区
大力招引人才,加速落地科创项目。与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进行常态化洽谈对接,与西安音乐学院达成新校区落户高新区协议,与西北大学签订共建大学科技园协议……
“高新区以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为统揽,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产业,扭住项目,区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咸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毛建荣表示,今年咸阳高新区将聚焦“三器”目标,按照“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思路,全域承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持续不断抓好秦创原建设。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赶上了伟大时代,渭河高新大桥以桥为媒,拉近的不仅是咸阳与西安交通上的距离,意味着咸阳产业发展将从过去的“跟着跑”,真正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设,从而“并肩行”。
渭河高新大桥,值得关心关注,值得期盼等待。
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东部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市圈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在新发展阶段下,陕西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和完善西咸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
2022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同意,陕西发布了《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由此西安都市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近年来,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西安都市圈空间形态已经初步形成。
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西安都市圈是西部地区实力最强的都市圈之一,坐拥中国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是中国东西交接的重要节点。
在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不断释放的时代背景下,西安都市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切入点,其发展目标更为精准,更为具体。
今年2月11日,市委书记夏晓中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重点工作推进会暨市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站位全省角度认识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机遇、优势、挑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地铁通车等系统研究,作出的部署、定下的事项,要一鼓作气抓执行,雷厉风行抓落实,在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推动咸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留下奋斗印记。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冷劲松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在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中展现新作为。滚动实施十大示范性工程,推进西兴高速改扩建、渭河高新大桥、地铁1号线三期等标志性项目按期建成投用。
眼下的咸阳,正蹄疾步稳,全力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于风军、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袁勘省,在《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西咸一体化的本原》一文中考证:历史上西安城市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即秦代都城咸阳和唐代都城长安。他们认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相对应的管县政区的辖域,都涵盖了西安市与咸阳市的主城区,西安和咸阳在历史上拥有固有的一体化。
时间上的接续,空间上的叠合,在时空变换中,不变的正是历史文脉的完整继承性。
当下,将西安和咸阳历史上固有的一体化,置于“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背景下,置于共建西安都市圈的发展形势下,再看如何深入推进新时代西安—咸阳一体化这一现实命题,不禁使我们深思……
恰如渭河高新大桥。
它像根针,串起十大示范性工程、西安都市圈建设、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层层设计,再将抽象化为具体,落在你我身边。
它默默地就横亘在那里,带着历史的厚重,赓续奋进的脉搏,生于新时代,肩负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