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简称导航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导航,遇见十年”,系统展现十年成就,紧紧抓住当前机遇,全面探讨发展前景。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兆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览。

开幕式由陈吉宁市长、王兆耀主席、杨长风总设计师分别致辞,并颁布了青年优秀论文奖、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推进奖、北斗卫星导航杰出贡献奖、年会最佳论文奖以及“北斗奖”等奖项。
高峰论坛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美国先进技术管理办公室高级政策顾问Jeffrey M. Auerbach、国家航天集团格洛纳斯系统部首席科学家Konstantin Kipyatkov、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管Dominic Hayes等代表各GNSS主管部门作报告。大会特邀报告环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刚发布了《北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与应用白皮书(2019)》,这是全国首个全面介绍区域北斗产业发展和应用的白皮书,对北京市北斗产业发展的现状、应用情况、相关政策、推进方向等进行详细全面的介绍。

十年前,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依北斗而生,伴北斗成长”,十年发展,年会走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长沙、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带动了卫星导航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了当地北斗产业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北斗系统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首善之区,北京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北斗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重点单位,产业基础雄厚,收入规模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超过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发展速度保持全国领先,牢固确立了在全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北斗应用在北京市已广泛深入到城市精细管理、城市安全运行、便捷民生服务、高效产业提升等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斗转星移,十年再聚,第十届年会再次回到北京,并以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的全新名称实现全面升级,让北京再次成为年会新品牌的开创地。本届年会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更加开放、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产业国际交流平台,设置高峰论坛、学术交流、成就博览、高端论坛等四大板块,举办北斗之夜、京华夜语、科学普及等特色活动,旨在鼓励与吸引更多单位和专家学者参与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卫星导航技术创新、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赢,促进卫星导航事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来自国内外近30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

本届年会邀请学术界、工业界、产业界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参会,围绕关键技术突破、创新融合应用、产业整体发展等开展研讨交流,通过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助力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发展。年会安排卫星导航行业应用、导航与位置服务、导航信号与信号处理、卫星轨道与系统误差处理、空间基准与精密定位、时间基准与精密授时、卫星导航增强技术、测试评估技术、用户终端技术、PNT体系与多源融合导航、抗干扰与反欺骗技术等11个专业技术分会,深入讨论与交流。年会期间,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代表,将发布各自卫星导航系统最新进展和发展计划。年会期间,还将举办应用产业化论坛,政策法规、标准及知识产权论坛,联合美国卫星导航协会(ION)举办论坛,联合TD产业联盟举办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协同发展论坛,联合部分产业园区举办北斗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专设北斗+智能网联汽车、北斗+数字农业、北斗+高分融合、北斗+智慧冬奥等具有特色的论坛。

年会将展示第十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2018年度北斗领航梦想活动的成果,并为优秀个人颁奖;同期举办中国卫星导航成就博览会,集中展示北斗系统建设成就,全方位展示北斗应用芯片、模块、终端等最新成果,以及卫星导航与其他技术融合发展催生的新应用、新案例、新模式。
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科研生产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单位共同支持。
北斗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2018年底建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以来连续运行稳定。目前,北斗系统进入全球服务时代,应用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名片。

在北斗系统建设方面,继承北斗特色,对标世界一流,已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提供全球服务,定位精度3.6米。未来还将提供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索救援、精密定位等新服务,并向全球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同时,已连续稳定运行6年的北斗二号系统,性能也稳中有升,已完成4颗备份卫星发射,系统更加稳固,亚太地区定位精度2.6米。此外,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形成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厘米级高精度服务。建成的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具备对北斗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监测评估能力。
在应用产业化方面,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国家安全和重点领域标配使用北斗,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正在加速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2018年中国国内导航产业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目前,国产北斗芯片工艺水平跨入28纳米新时代,面向物联网和消费电子应用,又推出全面应用北斗三号新信号体制的芯片,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销量突破8000万片,高精度OEM板和接收机天线已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30%和90%。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北斗系统已走出国门,正加速走向世界。成立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中美卫星导航合作工作组,签署中俄卫星导航政府间合作协定,与美、俄分别签署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为加速多系统共赢发展、确保全球用户享受更优服务,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继2012年在北京主办第七届大会之后,2018年在西安又主办第十三届大会,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持续推进北斗国际标准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标准制修定工作,在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和国际电工联合会(IEC)等组织相关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北斗全球应用进程,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在突尼斯建成首个北斗/GNSS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稳步推动北斗服务、产品、企业落地阿拉伯国家。
当前,北斗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大众化、国际化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迈入创新发展新时代。未来几年,北京市将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为指引,抓住北斗迈向综合时空体系升级跨越发展的机遇,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打造好北京市北斗高精尖产业结构,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北斗在行业和大众领域的深化应用,服务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形成产业发展新兴动能。发挥北京市各类军民资源集聚的优势,持续推进北斗领域军民之间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各类研发基础设施的共用和共享。支持北斗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泛拓展对外交往空间和渠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城市协同示范力。
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北京市北斗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北斗领域高精度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通过市领军人才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跨界融合方面的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构建高精尖产业新结构,全面深化北斗创新应用。目前,北京市已成立北斗应用专班,将深入落实“北斗+”产业对接和北斗技术应用场景设置工作。同时,进一步全面推广北京市北斗应用示范项目创新成果,推进北斗标配化发展。依托北京市国资优势企业,不断深化应用,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在北京市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中的新兴应用场景示范,形成一批精品应用解决方案,开展“北斗+”体验试点,打造具有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的北斗应用服务样板工程。

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智能信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市北斗产业、龙头企业和顶级专家优势,依托现有平台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在京高校、科研机构、业内龙头骨干企业、应用单位之间的合作,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推动结合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北斗高端产品研发制造、在线导航与位置服务、时空大数据应用等在内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引领和推动我国智能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

2019年底前,还将发射6至8颗卫星,不断提升系统性能;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035年,建成以北斗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将以崭新姿态、更强功能、更优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